趁著周末的閑暇,圈在沙發(fā)終于讀完了楊絳的《我們仨》,之所以說“終于”這本書,是因為之前早聞其名,但是一直沒有機會靜下來讀過,其實讀完這本書沒有花太多的時間。細讀楊絳先生的作品,字字句句都浸透著一種智慧。“人生最曼妙的風景,竟是內(nèi)心的淡定和從容”被盛傳出自先生之口的這句話,在我看來就是先生的大智慧。
一開始看的時候有點迷糊,有時候甚至分不清楊絳先生寫的到底是真實的還是她的夢,直到結(jié)尾才恍然大悟,原來是講自己后面的人生比作夢境,將家比作客棧,家已經(jīng)沒有家的味道,只是一個暫時歇腳的地方。現(xiàn)在只剩下我一人,我清醒的看到以前當做“我們家”的寓所,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。是啊,當最親的人離開了這個世界,可能已經(jīng)無法感受到家的存在了。
《我們仨》帶給我的感受很復雜,讀到傷心處我會落淚;讀到開心處,我會歡笑;讀到離別時,我會心酸。書中的內(nèi)容讓我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和震撼,我想這就是這本書的魅力,雖然語句樸實無華,卻真正顯出情感的真摯動人。因為親情永遠能夠勾起人的心弦。它不需要過多的渲染,亦能表達出親情的溫馨和持久。
在第三部分的家庭回憶,記錄著楊絳與丈夫錢鐘書及女兒錢媛的生活瑣事。很細微瑣碎但卻很動人。她用平緩的筆觸展示的是一家三口樂觀向上的精神態(tài)度、平和溫馨的家庭氛圍。錢鐘書和楊絳先生找到了彼此。相濡以沫,攜手共進。他們一同求學讀書,遇見不同的人,經(jīng)歷人生浮沉。直到女兒阿媛的出生,是一個禮物,是一個圓滿。他們仨,彼此依靠,在時光里感受知識、人情世故,瞬息萬變的社會。
看到楊絳描述的三人生活中的小趣事,想到這不是每一個家庭都存在的故事嗎?小時候因為父母工作繁忙、從小我就和姥姥一起生活,在我的眼里,姥姥似乎是萬能的。她可以陪著我練琴幾個小時,可以親手扎一個風箏領(lǐng)著我去田野里放飛,可以帶我到小河邊生火野炊,可以帶我到樹林里抓知了,可以變戲法似的給我做各種好吃的....我記憶中有趣的童年生活大多來自我姥姥的陪伴。在我的眼里,姥姥一點都不老,她似乎有使不完的精力。但時間總是在不經(jīng)意間悄悄流逝的,我大學畢業(yè)后因為工作忙起來,回姥姥家的時間也不算太多了。偶爾回去時,和姥姥擁抱竟覺得姥姥變矮了,我開著玩笑對姥姥說:姥姥是你變矮了,還是我變高了呢?姥姥笑著說:你都長大了,我還不老嗎?聽了姥姥的話內(nèi)心有一絲觸動,是啊,什么時候姥姥的頭發(fā)已經(jīng)花白,什么時候姥姥的背已經(jīng)沒有以前那么直,什么時候皺紋已經(jīng)爬滿她的臉頰。小時候過馬路是姥姥牽著我的手,現(xiàn)在是我挽著她的手。姥姥真的老了,現(xiàn)在的她需要我的保護了。每次和姥姥一起翻著小時候的照片,聽著姥姥給我講當初拍照發(fā)生的故事,也許我已經(jīng)聽了好多遍,但是依然樂不可支,因為我知道每一張照片都獨一無二,當初發(fā)生的故事都成為了如今美好的回憶,反復回想能感覺到親情的幸??鞓?。
楊絳先生在寫這本書的時候,兩位親人都與她遠去,她在這本書中的每一個字都是充滿著真情的回憶。猛然想起,今日我們生活中經(jīng)歷的每個細節(jié),在未來都可能會成為美好甜蜜的回憶。其實越是簡單的生活,反而越能夠品讀出各種滋味,那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溫柔對待流逝的時光呢?那我們不是該更珍惜如今和親人度過的每一天呢?
現(xiàn)代科技方便了我們的生活,電話、微信讓我們把的溝通隨時隨地沒有障礙,但人與人的內(nèi)心卻有了越來越厚的屏障。當我們在互聯(lián)網(wǎng)的虛擬空間尋求心里的安慰時,是不是忽略了身邊平淡卻真實地感情呢?在這個人心略顯浮躁的時代里,可能真的需要停下腳步,看看身邊的人,體會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感情。
文/吳雪婧